
中国的24个传统节日
1、中国的传统节日并没有24个,只有17个,分别是春节、元宵节、龙抬头、社日节、上巳节、寒食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元节、中秋节、重阳节、下元节、冬至节、腊八节、小年、除夕。
2、汉代是中国统一后第一个大发展时期,南北的经济文化交流使风俗习惯也互相融合,这对节日习俗的传播普及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条件;
3、春节是中国人一年中的第一个传统佳节。过去,春节被称为“新年”,因为按照中国历史上一直沿用的农历,这天是正月初为新一年的开头。据记载,中国人民过春节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它是由虞舜兴起的。春节期间,传统的文娱活动以狮子舞、龙灯舞、划旱船、踩高跷最为普遍。
4、在夏历冬至后105日,清明节前一二日。是日初为节时,禁烟火,只吃冷食。并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勾、斗鸡等风俗,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曾被称为中国民间第一大祭日。寒食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唯一以饮食习俗来命名的节日。
5、中秋节在即,我们重磅推荐这套《吉庆中国》中国传统节日集邮册,不仅收录了这套中秋珍邮,还将中国传统节日、中国生肖文化、以及二十四节气、春夏秋冬等中国传统文化主题邮票全部收录。
6、我国传统习俗中最隆重的节日。此节乃一岁之首。古人又称元日、元旦、元正、新春、新正等,而今人称春节,是在采用公历纪元后。古代“春节”与“春季”为同义词。春节习俗一方面是庆贺过去的一年,一方面又祈祝新年快乐、五谷丰登、人畜兴旺,多与农事有关。迎龙舞龙为取悦龙神保佑,风调雨顺;舞狮源于镇慑糟蹋庄稼、残害人畜之怪兽的传说。随着社会的发展,接神、敬天等活动已逐渐淘汰,燃鞭炮、贴春联、挂年画、耍龙灯、舞狮子、拜年贺喜等习俗至今仍广为流行。
7、龙抬头,又称春耕节、农事节、青龙节、春龙节等,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龙是指二十八宿中的东方苍龙七宿星象,每到仲春卯月之初,“龙角星”就从东方地平线上升起,故称龙抬头。
8、 寒衣节,每年农历十月初又称“十月朝”、“祭祖节”、“冥阴节”,民众称为鬼头日,是我国传统的祭祀节日,相传起源于周代。这一天,特别注重祭奠先亡之人,谓之送寒衣。寒衣节与春季的清明节、上巳节,秋季的中元节,并称为一年之中的四大“鬼节”。同时,这一天也标志着严冬的到来,所以也是父母爱人等为所关心的人送御寒衣物的日子。
9、节日发展到唐代,已经从原始祭拜严肃的气氛中转为娱乐礼仪型。从此,节日变得丰富多彩,许多体育、享乐的活动内容出现,并很快成为一种时尚流行开来,这些风俗一直延续发展,经久不衰;
10、本文节选自宣讲家网独家文稿《刘魁立:二十四节气和中国传统节日》
11、寒露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七个节气,属于秋季的第五个节气,表示秋季时节的正式结束;
12、冬至节:公历十月二十一日或二十二日;享祀先祖,办宴席等。
13、农历七月初七夜,称“七夕”,是传说中牛郎织女每年相会的日子。是夕,陈瓜果子于庭中,女孩子结彩缕,穿七孔针。据说先穿完者为巧。“乞巧节”,又由于多是女孩子参加,故称“少女节”。
14、于每年公历8月22-24日交节。处暑,即为“出暑”,是炎热离开的意思。时至处暑,太阳直射点继续南移、太阳辐射减弱,副热带高压也向南撤退,气温逐渐下降,暑气渐消。
15、24个节气分别为: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16、名家(邓析、惠施、公孙龙、桓团《公孙龙子》)
17、重阳节:九月初《易经》中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两九相重,故曰“重阳”;
18、农历五月初五。作为农历五月初五的节名,始于魏晋时期,其起源说法颇多,流传最广的是为纪念屈原。赛龙舟、吃粽子、挂艾叶是端午节的习俗。
19、中国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老师整理了常见的的中国传统节日,快快收藏~~
20、相传东海度朔山大桃树下有神荼、郁垒二神,能食百鬼。古人用桃木画二神像,悬挂在门口来驱鬼。五代开始在符上写联语,后来演变成春联。王安石有《元日》诗:“千门万户瞳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21、腊八节:腊月初俗称“腊八”,即是农历十二月初八。古人有祭祀祖先和神灵(包括门神、户神、宅神、灶神、井神)、祈求丰收吉祥的传统;
22、寒食节在夏历冬至后105日,清明节前一二日。是日初为节时,禁烟火,只吃冷食。并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勾、斗鸡等风俗。
23、春节前一夜叫“除夕”,是家庭团聚的重要时刻,全家人欢聚一起,吃一顿丰盛的“年夜饭”;许多人通宵不眠,称“守岁”。次日,大家便开始到亲朋好友家里“拜年”,相互问候,祝愿在新的一年里万事如意。
24、又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为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是中国春节年俗中最后一个重要节令。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把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正月十五称为元宵节。
25、冬至,又称冬节、亚岁、长至节等,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二十四节气中一个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
26、 清明最早只是一种节气的名称,其变成纪念祖先的节日与寒食节有关。晋文公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在山西大部分地区是在清明节前一天过寒食节;榆社县等地是在清明节前两天过寒食节;垣曲县还讲究清明节前一天为寒食节,前二天为小寒食。
27、二十节气是中国人知天象、物候、时令和大自然变化规律的知识体系与社会实践,将中国历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展现的淋漓尽致。
28、说起这个的传统节日每个人都能说出几个来,但具体都是怎么来的分别有哪些好多人都不怎么记得全了,有些节日南北方还是有差异的,大家重视程度不一样。
29、另外,二十四节气当中,也有个别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如:清明、冬至等,这些节日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它们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
30、中国传统建筑——苏州园林、皇家园林、四合院以及考古中发现的大型水利工程等等,包括榫卯家具、墓葬等不可胜数方面的技艺。
31、京剧、越剧、秦腔、潮剧、昆曲、湘剧、豫剧、曲剧、二人转、河北梆子、皮影戏、川剧、黄梅戏、粤剧、花鼓戏、巴陵戏、木偶戏、脸谱、梨园戏、歌仔戏等。
32、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第13个节气,秋季的第一个节气,于每年公历8月7-9日交节。此时,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西南,太阳到达黄经135°。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四时“气”的变化,立秋是阳气渐收、阴气渐长,由阳盛逐渐转变为阴盛的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