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描写竹子的诗句托物言志
1、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潇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2、喜欢竹子,从来不是因为它创造的阴凉,而是还没有破土而出,就已经有气节了,及至长大后伸展到高处,也无心夸耀。在月朗风清之夜,只有竹子才是我的知音。
3、这是一首吟咏竹子的五言律诗,但它与一般泛咏景物之作不同,名为咏竹而实有所指,意在托物言志,以竹之劲节挺秀,抒写一己之宏愿。这首诗不但写出了竹子的劲直潇洒,也写出了竹的幽雅幽雅迷人。(描写竹子的诗句托物言志)。
4、如古代诗人于谦的《石灰吟》,就是诗人借物咏怀之作,通过描写开采石头烧成石灰的过程及结果,抒发了诗人不畏艰难困苦的情怀和光明磊落的思想。
5、斫竹(唐)杜甫寺废竹色死,宦家宁尔留。霜根渐随斧,风玉尚敲秋。
6、此处乃竹乡,春笋满山谷。——白居易《食笋诗》
7、有时明月来,弄影高窗里。摘自1988年《绝句千家台历》咏竹(明)李日华逗烟堆雨意萧森,峭石摩挲足散襟。
8、是那不定的风把那无人采撷的种子撒落到海角天涯。当它们不能再找到泥土,它们便把最后一线生的希望寄托在这一线石缝里。
9、耐寒坚韧,被人贵为“岁寒三友”(梅、竹、松)之一;虚心,竹是中空的,可用来象征虚心的人。竹有无私奉献的精神,夏日为我们带来凉意,冬日为我们带来绿意。其全身都是宝。刚直,高风亮节,这从其外形特点来看,它总是笔直向上。
10、历经千万次磨炼更加坚韧,任凭你东西南北来的狂风。名句赏析这首诗着力表现了竹子那顽强而又执着的品佳。
11、我爱竹子,爱它的品质,爱它的坚强不屈,爱它的默默无闻,爱它的无私奉献。在生活中就有着这样的人。12汶川大地震中,有数以万计的群众受难。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从四面八方赶来的武警官兵们夜以继日地工作着,每天都在废墟中挖掘着,搜寻着幸存者,他们用无私的爱拯救了千千万万的受难群众。这种精神不正是竹子的精神吗?在去年湖南发生的冰冻雪灾面前,电力工人们冲锋在前,他们不顾自己的生命安危,有三名烈士因工殉职,他们的献身精神不也具备竹子的高贵品格吗?
12、作者偶然将山僧院旁的竹子移到家附近,自从有了这些竹子,好风整日吹,幽鸟时不时的来这里。每当有月亮的时候,映衬着竹子就引起我的诗兴,作者还时常喝酒吟唱。即使在睡梦中,也能听到雨打竹的声音,竹子真的成为了作者的好伴侣。
13、浠水在线隐娘说:苏轼喜欢吃肉,人所共知,但他却说:宁可不吃肉,也不能住的地方没竹子。没有肉只会让人消瘦,但没有竹子却令人俗气。瘦了还可以长胖,可俗气却没有办法医治。
14、——岑参《范公丛竹歌》*因成竹之高来表现气冲云宵的志气,“贞姿曾冒雪,高节欲凌云”——孙岘《送钟元外赋竹》*因生长之快来表现新竹的勃勃生机与昂扬气慨,“更容一夜抽千尺,别却池园数寸泥”——李贺《昌谷北园新笋》*因其不避贫壤来表现其适应力与生命的顽强,“露涤铅粉节,风摇青玉枝。依依似君子,无地不相宜”——刘禹锡《庭竹》由于竹的风韵,我们从唐诗中可以看到,或亭或寺或山庄或别业等幽深清净之所到处充满着竹的身影。
15、竹子在生活中十分常见,在公园里,在小院中,在山坡上常常都会看见竹子的身影。
16、竹子蕴含正直清白的气节,常可表现刚正不阿、坚韧不拔等气概。
17、来过竹里馆,日与道相亲。出入惟山鸟,幽深无世人。——裴迪《竹里馆》
18、清寒直入人肌骨,一点尘埃住得无。溪光竹声两相宜,行到溪桥竹更奇。
19、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明)于谦《石灰吟》
20、这首诗着力表现了竹子那顽强而又执着的品质。是一首赞美岩竹的题画诗,它还是一首托物言志的诗,托岩竹的坚韧顽强,言自己刚正不阿、正直不屈、铁骨铮铮的骨气。
21、于谦《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作者以石灰作比喻,咏石灰即是咏自己磊落的襟怀和崇高的人格,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烈火焚烧”,是指烧炼石灰石。加“若等闲”三字,又使人感到不仅是在写烧炼石灰石,它还象征着志士仁人无论面临着怎样严峻的考验,都从容不迫,视若等闲。第三句“粉身碎骨浑不怕”。“粉身碎骨”极形象地写出将石灰石烧成石灰粉,而“浑不怕”三字又使我们联想到其中可能寓有不怕牺牲的精神。至于最后一句“要留清白在人间”更是作者在直抒情怀,立志要做纯洁清白的人。于谦为官廉洁正直,曾平反冤狱,救灾赈荒,深受百姓爱戴。明英宗时,瓦剌入侵,明英宗被俘。于谦议立明景帝,亲自率兵固守北京,击退瓦剌,使人民免遭蒙古贵族再次野蛮统治。但英宗复辟后却以“谋逆罪”诬杀了这位民族英雄。这首《石灰吟》可以说是于谦生平和人格的真实写照。
22、竹有无私奉献的精神,夏日为我们带来凉意,冬日为我们带来绿意。其全身都是宝。
23、《咏竹》(唐)白居易不用裁为呜凤管,不须截作钓鱼竿。千花百草凋零后,留向纷纷雪里看。
24、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 。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
25、大词人苏轼,也是爱竹之人,他在《於潜僧绿筠轩》一诗中说“宁可食无肉,不可使居无竹”,足见其爱竹之热切。这首诗是借题“於潜僧绿筠轩”来歌颂风雅高节,批判物欲俗骨的。“宁可食无肉,不可使居无竹”用王徽之爱竹之典,来赞扬於潜僧不俗的风气和清骨。“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是对“不可使居无竹”的进一步发挥。它富含哲理,饶有情韵,写出了物质与精神、美德与美食在比较中的价值。食无甘味,最多不过是“令人瘦”而已,而人无松竹之节,又无雅尚之好,那可就“令人俗”了。既是对於潜僧风节的赞颂之语,也是对当时缺乏风节之辈的示警。“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这两句更是鞭辟入里,发人深省。一个人,最重要东西是思想品格和精神境界,一个人若是有了高尚的情操,就算是一身清贫,依旧令人敬仰;反之,谗言媚骨,便是令人唾弃的对象。“士俗不可医”,表现了作者对俗气之士的强烈讽刺和不耻,医不可医,实在是无可救药了。
26、竹在荒山野岭中默默生长,无论是峰峰岭岭,还是沟沟整整,她都能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在逆境中顽强生存。尽管长年累月守着无边的寂寞与凄凉,一年四季经受着风霜雪雨的抽打与折磨,但她始终“咬定青山”、专心致志、无怨无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