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熹的诗词
1、(张可久)汲来江水烹新茗,买尽青山当画屏。(郑板桥镇江焦山吸江楼)花笺茗碗香千载,云影波光一楼。
2、——戴昺琴里知闻唯渌水,茶中故旧是蒙山。——唐、白居易茶爽添诗句,天清莹道心。(朱熹的诗词)。
3、压架年来雪作堆,珍丛也是近移栽。肯令容易放春回。(朱熹的诗词)。
4、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
5、《满江红·秀野诗翁》秀野诗翁,念故山、十年乖隔。聊命驾、朱门旧隐,绿槐新陌。好雨初晴仍半暖,金釭玉斝开瑶席。更流传、丽藻借江天,留春色。过里社,将儿侄。谈往事,悲陈迹。喜尊前...
6、离绪悄危弦。永夜清霜透幕毡。明日回头江树远,怀贤。目断晴空雁字连。
7、富贵有余乐,贫贱不堪忧。谁知天路幽险,倚伏互相酬。
8、清溪流过碧山头,空水澄鲜一色秋。隔断红尘三十里,白云红叶两悠悠。
9、风和日丽游春在泗水之滨,无边无际的风光焕然一新。
10、《菩萨蛮·晚红飞尽春寒浅》宋·朱熹晚红飞尽春寒浅。浅寒春尽飞红晚。尊酒绿阴繁。繁阴绿酒尊。老仙诗句...
11、在经学方面,郑玄可以媲美朱子,但是郑玄的哲学成就太低,目前的中国哲学史完全没有郑玄的位置。
12、——清、曹雪琴烹茶冰渐沸,煮酒叶难烧。——清、曹雪琴一杯春露暂留客,两腋清风几欲仙。
13、所以诗中的“泗水”并不是实指,而是虚指。因为泗水流经山东曲阜,所以朱熹这里用“泗水”代指孔门。况春秋时孔子曾在洙、泗之间弦歌讲学,教授弟子。我们知道朱熹是“程朱理学”的代表人物,但同时他也是儒家继孔孟之后又一代表人物。故此处诗人所谓“寻芳”即是指求“圣人之道”。
14、但事实上并非如此,其实诗人在首句就告诉我们了:胜日寻芳泗水滨。胜日,原指节日或亲朋相聚之日,此处指天气晴朗的好日子。寻芳即踏青、郊游。“胜日寻芳”可见诗人大好心情大好兴致。但诗人是去何处寻芳——泗水滨。泗水乃在山东曲阜。而此地在宋南渡时早被金人侵占。朱熹未曾北上,显然不可能在泗水之滨游春吟赏。
15、请看东门黄犬,更听华亭清唳,千古恨难收。何似鸱夷子,散发弄扁舟。
16、译文:青春的日子十分容易逝去,学问却很难获得成功,所以每一寸光阴都不能轻易放过。没等池塘生春草的美梦醒来,台阶前的梧桐树叶就已经在秋风里沙沙作响了。
17、解析:这是一首极其有艺术哲理性的小诗。人们在品味书法作品时,时常有一种神采飞扬的艺术感觉,诗中就是以象征的手法,将这种内心感觉化作可以感触的具体形象加以描绘,让读者自己去领略其中的奥妙。所谓“源头活水”,当指书写者内心的不竭艺术灵感。诗的寓意很深,以源头活水形象地比喻丰富的书法艺术灵感才是书法艺术作品真正的不竭源泉,阐明了作者独特的读书感受,很符合书法艺术创作的特色,也反映了一般艺术创作的本质。
18、不少人读到这首诗应是在小学课本,当时老师讲的这应该是一首写景的诗歌。的确,风和日丽之时游览在泗水之滨,无边无际的风光让人耳目一新。谁都可以看出春的面貌,万紫千红,到处都是百花开放的春景。从字面意思看,这怎么看都是一首诗人在春天郊游时所写的游春观感。
19、过里社,将儿侄。谈往事,悲陈迹。喜尊前现在,镜中如昔。
20、凡名利之地,退一步便安稳,只管向前便危险。
21、应笑俗李麤桃,无言翻引得,狂蜂轻蝶。争似黄昏闲弄影,清浅一溪霜月。
22、译文:风和日丽之时泗水的河边踏青,无边无际的风光焕然一新。谁都可以看出春天的面貌,春风吹得百花开放、万紫千红,到处都是春天的景致。
23、句稳翻嫌白俗,情高却笑郊寒。兰膏元自少陵残,好处金章不换。
24、适用于“循序渐进”、“积少成多”、“读书方法”等主题。
25、春色欲来时,先散满天风雪。坐使七闽松竹,变珠幢玉节。
26、译文:风和日丽游春在泗水之滨,无边无际的风光焕然一新。谁都可以轻易地看出春天的面貌,春风吹得百花开放、万紫千红,到处都是春天的景致。
27、其实诗中的的“泗水”是暗指孔门,因为春秋时孔子曾在洙、泗之间弦歌讲学,教授弟子。因此所谓“寻芳”即是指求圣人之道。“万紫千红”喻孔学的丰富多彩。诗人将圣人之道比作催发生机、点燃万物的春风。
28、今宵更有湘江月,照出霏霏满碗花。关于赞美茶的诗词名句个人很喜欢的
29、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打开,清澈明净,
30、 次句“无边光景一时新”,描写观赏春景中获得的初步印象。“无边光景”逆承首句“胜日寻芳”,说寻芳的结果。用“无边”形容视线所及的全部风光景物。“一时新”,既写出春回大地,自然景物焕然一新,也写出了作者郊游时耳目一新的欣喜感觉。这里不做细碎描写,不在一草一木一石上做剪贴,而是从极广大的空间落笔。
31、“辛勤尽作求闻计,沽得过情声誉来。自外而观为可喜,此心已失实堪哀。”(58)儒家典籍《大学》中说:“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屈原说:“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些语句,都适合用于对朱熹的人生加以描述。朱熹的读书学习不是为了博取功名利禄,而是为了提升自我,所谓“明其道不计其功”。他说:“百学须先立志”“立志不坚,终不济事。”(59)又说:“读书志在圣贤,非徒科第;为官心存君国,岂计身家。”(60)孔子在《论语》中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按这样的划分,朱熹当属于“为己”型的学者,主张学习不是为了外在的目的,不是给别人看的,而是为了自己生命的充实、思想的提升。他说:“程子曰:‘为己,欲得之于己也;为人,欲见知于人也。’”(61)“欲见知于人”是为追求名誉而为学,则“终至于丧己”;“欲得之于己”为求自得而为学,则“终至于成物”。
32、《水调歌头·富贵有馀乐》富贵有馀乐,贫贱不堪忧。谁知天路幽险,倚伏互相酬。请看东门黄犬,更听华亭清唳,千古恨难收。何似鸱夷子,散发弄扁舟。鸱夷子,成霸业,有馀谋。致身千乘卿相,归把...
33、 朱熹是刘子翚学生,他父亲朱松文才也很好。也许由于父、师的影响,他在道学中对文学的评价是比较公正的,也写出过一些富于生活气息的好诗。如这两首当然是说理之作,前一首以池塘要不断地有活水注入才能清澈,比喻思想要不断有所发展提高才能活跃,免得停滞和僵化。后一首写人的修养往往有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阶段。一旦水到渠成,自然表里澄澈,无拘无束,自由自在。这两首诗以鲜明的形象表达自己在学习中悟出的道理,即具有启发性,也并不缺乏诗味,所以陈衍评为“寓物说理而不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