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意境最高的禅诗
1、心存厚道,才能让那些平庸琐碎的小事变得不再平庸琐碎,让生活的贫乏变得有了韵味,多了一些生活的快乐和幸福。(意境最高的禅诗)。
2、一般人常常对生命的消逝,充满了无可奈何,然而,佛法却警惕人们要时刻心存危机感,激励人们要珍惜光阴,并且善用有限的生命,来成就无限的慧命和功德。
3、冰雪无痕灵气杳,女仙不赋降坛诗。《端午三殿宴群臣探得神字》年代:唐作者:李隆基五月符天数,五音调夏钧。
4、道潜是北宋的一位诗僧,他与大文豪苏轼交往密切,经常与其诗书往来。苏轼贬居海南时,他还曾想一起跟随,后来苏轼再三劝阻才没有成行。道潜善于写景咏物,他体察入微,寓意深刻,比如“百舌黄鹂方用事,汝音虽好复谁听”,平淡无奇的描写却含蓄隽永,令人回味余甘。
5、禅传到中国以后,逐渐和中国的文化相互融合,不仅受到大众的喜爱,也得到文人学士的喜爱。
6、这首诗我在讨论王国维论诗词的“有我”、“无我”之境的时候是用来作为示例使用的。
7、只贪名利求荣显,不觉形容暗悴枯。试问堆金等山岳,无常买得不来无。
8、汲井漱寒齿,清心拂尘服。闲持贝叶书,步出东斋读。——柳宗元《晨诣班超师院读禅经》
9、一尘顿灭灵台上,万动都销烈焰中。——宋·常挺《挽想庵和尚》
10、王维(701年-761年),唐朝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开元十九年(731年),王维状元及第。历官右拾遗、监察御史、河西节度使,唐肃宗乾元年间任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
11、浪沫蹙翻涌,漂浮再生全。同行二十人,魂骨俱坑填。
12、起皆不得已,本非功业谋。应龙潜深渊,睢盱寒水秋。
13、译文:花的朝开暮谢是无常,人的有生有死也是无常。世间上没有不变的东西,没有独存的东西,一切都要仰赖因缘才能存在。所谓“缘聚则成,缘散则灭”,要彼此珍惜。
14、比见至人论九鼎,欲穷大药访三清。如今获遇真仙面,紫府仙扉得姓名。
15、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李商隐《蝉》三首诗都是唐代借咏蝉以寄意的名作,但旨趣迥异,各臻其妙。
16、刘长卿(约726-约786),字文房,汉族,宣城(今属安徽)人,唐代诗人。后迁居洛阳,河间(今属河北)为其郡望。唐玄宗天宝年间进士。肃宗至德中官监察御史,后为长洲县尉,因事下狱,贬南巴尉。代宗大历中任转运使判官,知淮西、鄂岳转运留后,又被诬再贬睦州司马。德宗建中年间,官终随州刺史,世称刘随州。
17、眉毛长在眼睛上,为何不见此眉?真佛本在汝心中,为何不见此佛?大道皆在平常里,为何不见此道?众生的心,到底在想什么……
18、译文:一年有春夏秋冬的更替,心念有生住异灭的起伏,人有生老病死的轮回。实在没有什么值得我们执着留恋。不要只知忙眼前短暂的荣华富贵,还要忙于我们绵长的未来。一个生命的出现,总要给世界留一个纪念。古代描写禅的诗句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19、他是唐宋八大家之历史上的最大成就是他的文学贡献。在定国安邦上,并没有太大的成就。
20、寒山大士,人颠心不颠。世人笑他,他笑世人,众人不解寒山,嘲笑他为一疯僧;寒山反笑众人,不知人生如梦幻一样,何必千般计较,万事去求。人人都去追逐名利,又有谁会骑车马来寻寒山呢?
21、得了永祛寒暑逼,服之应免死生侵。劝君门外修身者,端念思惟此道心。
22、但愿你是那知恩知意的心中客,不是那无是无非的糊涂人。
23、真源了无取,妄迹世所逐。——柳宗元《晨诣班超师院读禅经》
24、第章法上讲究起承转合,层次井然,极类散文的写法。上片首句“登临送目”四字笼罩全篇,一篇从此生发。次句“故国”二字点明金陵,为下片怀古议论埋下伏笔。以下写景先从总体写起,接着是近景,远景,最后以“画图难足”收住。既总结了以上写景,又很自然地转入下片议论。安排十分妥贴、自然。下片拓开一层大发议论:金陵如此壮丽,然而它正是六朝相继灭亡的历史见证。“念往昔”三句表明了对六朝兴亡的态度,“千古凭高”二句写出了对历来凭吊金陵之作的看法。以下即转入现实,结句又回到今天。首尾圆合,结构谨严,逐层展开,丝丝入扣。词有以景结,如晏殊的《踏莎行》:“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写的是莫名其妙的春愁;有以情结,如柳永的《凤栖梧》:“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表现的是专一诚挚的爱情。而《桂枝香》却以议论作结,其中寄托着作者对重大的现实zz问题的看法。《桂枝香》在章法结构方面的这些特色,反映了词的发展在进入慢词之后,以散文入词出现的特点。